-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2.54万亿元,较去年年底下降0.7%,降幅进一步收窄;同比增速较去年一季度末的16.6%放缓至12.0%。其中主动管理业务在整体结构中呈现上升势头。
上述一组最新的行业数据,为过去一年信托行业的治理成效呈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彰显出信托业企稳向好、回归本源的大势。在这一基础上,下一步监管将如何作为?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信托部主任赖秀福接受上证报记者独家专访,详细解释“三管一提高”监管理念,指出信托业不能脱离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紧密关系“自搞一套”,未来行业监管将更为严谨和规范。今年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借助制度的力量,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信托业切实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审慎监管文化“一脉相承”
赖秀福表示,银保监会的监管很审慎,核心是保证金融安全,越是市场形势复杂的时候,就越要保持定力。银保监会历来注重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早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初期,原银监会就已经提出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当时可能不被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等理解,然而一轮周期过去,最终表明这样做是对的。
他指出,金融机构生产优质金融产品的同时,也有很多“副产品”,监管要及时进行梳篦。例如在投放信贷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不良贷款,那就必须设置合理的拨备水平,以消化不良贷款。
信托业亦是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中信信托成立为标志,信托业开始恢复经营,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急需用钱”的问题,所以业务涉及范围很广。
赖秀福介绍,后来,在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托业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允许先行先试,在“失败”与“成功”、“乱象”与“治理”的不断反复中,凝练出制度、办法、法律这样的“真东西”,给行业注入强大而稳定的力量。
对于信托业的监管规则,目前一些市场人士有“这条管得太严格、那条管得太死”的声音。但是在赖秀福看来,这些规则并不能随意变动。
“因为现在信托业的每一条细则,背后都是血的教训和历史的记忆。就像古河道,现在虽然被黄沙掩埋,但过去曾经激流澎湃,放浪不羁,相应的河道就是对其约束的痕迹,我们规则的制定及其过程也是如此。”他强调,历史已经证明,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对规则有敬畏之心,监管必须要跟进,不管是不行的。
详解“三管一提高”监管理念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保监会对信托业的监管将更为严谨和规范。在今年2月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赖秀福提出了“三管一提高”的监管理念,即管战略、管风险、管行为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赖秀福具体解释,管战略就是信托业机构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回归本源,加快业务转型。
“有些机构什么都想干、什么钱都想赚,但目前还没有机构具备全才的能力。”赖秀福直言,监管倡导的“回归本源”,需要业界更深度地去理解、去实践,同时公司的战略制定、价值观念、文化建设、内部治理机制也要与之匹配。
何为“本源”?“通道业务显然不是本源业务。试想一下,一家信托机构如果90%以上的业务是通道业务,那要这个机构做什么?”他指出,有些机构通过通道收取手续费,可能增强宏观风险,给本来要收缩的领域开了口子。于大局,不利;于小局,走不远。
赖秀福认为,法律支持范围内的信托业务才是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才是本源。“有信托机构原来没有做过主动管理或本源业务,没有培育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人员,就认为市场和制度对其不公。”对此,他回应,如同时间至于每个人的公平性一样,市场对大家都是公平的。
所谓管风险,就是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把握风险、管理风险并加快风险处置,该补充资本金要及时补充,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各类风险中,流动性风险需要重视;同时,声誉风险也至关重要,因为信托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只有投资者信任才会托付钱财给信托机构去管理;此外还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关于风险管理,监管部门已经设置了各类监管指标进行规范要求。以资本方面的规则为例,监管对于信托公司有净资本要求,通过资本引领,引导其业务安排。
赖秀福表示,能不能发现风险并管理风险,是监管工作的基本功,信托机构也要将“风险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经营的各个环节。
管行为,即要形成信托业的行为规范。赖秀福称,金融活动与行为密不可分,例如经济学中有专门的行为经济学学科,行为决定了机构的风险水平和管理水平。
他认为,未来监管可在这方面多挖掘、多研究,细化相关规定,形成信托业的行为规范,甚至更进一步,形成行为监管的一套规则。
“三管一提高”中的“一提高”,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赖秀福表示,无论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还是我国政府关于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总要求,都一致认为,一切金融活动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总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我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必然发生,是因为其金融活动高度脱离实体经济而体外循环,沙丘之上的金融大厦必然走向垮塌。”赖秀福称,不要一味地追求虚拟经济或者经济金融化,一味地追求金融数据的高增长,而是要多思考金融为谁服务的问题。
赖秀福理解,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由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不要回避,也不可回避;更高层面上,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这与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相统一的。
“做金融包括做信托,不能离开这一条。不能光想着赚钱,而不顾宏观政策,不顾监管要求,不顾市场感受,不把握市场规律,脱离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紧密关系自搞一套。”赖秀福强调。
发挥制度力量信托监管评价指标拟调整
为了保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回归本源,监管要出实招,包括监管引导、指标考核、监管评级等。赖秀福透露,今年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开展一系列信托监管制度建设,落实“三管一提高”的监管理念。
赖秀福称,比如此前的监管评级中,规模指标的考核权重较大,导致很多信托机构一味地做大规模,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从前几年的10万亿一路猛增至最高峰时的近26万亿。而做大规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大通道,但是做大通道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并没有多大好处,对信托机构塑造自身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人才培养、经营理念也无裨益。
“据此,我们计划系统地修改评级指标,压缩规模指标的考核权重,届时评级结果将会和2018年有所不同。”赖秀福介绍。而这将引导信托行业向监管鼓励的方向发展,因为监管层对于不同评级的信托机构有明确激励约束。通过这样的操作,让监管政策更加具备引领性、导向性,最终提升信托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这仅仅是系列制度完善的一部分。赖秀福此前在银保监会吹风会上指出,要按照“补短板”的要求,对信托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资金信托管理办法、信托资本监管办法、信托业流动性监管办法等按要求予以完善。
他指出,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及执行,规范行业发展,让行业回归本源。“金融活动仅仅依靠自觉是不够的,需要监督和不断治理,这就是制度的活力之源。”赖秀福表示,未来,针对行业内争议的事项,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去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