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不能不承认:信托的确是野骆驼。
2012年二季度,信托行业规模继续保持增长,2011年底全行业实现4.81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速高达58.25%,2012年一季度在2011年底的基础上又获10.19%的增长,总规模达到了5.30万亿元后,二季度总规模达到了55382.20亿元,增长近4.5%。而这种规模的增长是在宏观货币政策上两次降息银行信贷开始挤压信托市场;证监会鼓励券商基金创新并推出中小企业债蚕食信托业务;监管部门不断规范银信合作和房地产业务,并叫停票据业务等等之后。这就真的不能不让人赞叹野骆驼的生存能力,并对信托这匹野骆驼刮目相看了: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信托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博士在《增长:“意外”还是“必然”》一文中,对2012年一季度信托业发展进行了解剖,结论是:自2011年以来,信托业的增长动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增长的主动力不再是粗放的银信合作业务,而演变为以机构为核心的大客户主导的“非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以银行理财资金为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以个人为核心的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三足鼎立”的发展模式,而促成这种变化的源泉则是资产管理市场的成长性与信托制度安排的灵活性的有机契合。
目前信托业务规模的增长的确不能以“通道型”的银信合作来解释。因为在信托产品的业务结构上,变化的确在发生。但是,在各路大军将目标齐齐地瞄向资产管理行业之时,以机构为核心的大客户和以个人为核心的合格投资者会钟情于信托而不是私人银行、券商和基金,甚至是保险。为什么银行理财资金仍然可以成为支撑信托行业规模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资产管理市场的成长性与信托制度安排的灵活性的有机契合”的确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点,但是在国内信托与委托概念和司法解释并不清晰的今天,在以委托代替信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事实的情况下,以一句“资产管理市场的成长性与信托制度安排的灵活性的有机契合”似乎有些笼统,难以清晰地解析这种现象。
信托行业的规模还能不能增长?答案应该是:能,但增速会减缓。其中的原由是这样的:
首先是制度红利因素尚在。对于制度红利给信托行业带来的好处,很多人将重点放在利率管制为信托带来的盈利机会。但事实上,分业经营为信托行业带来的在规模发展上的好处更加实惠,也正是因为分业经营,银行的业务发展手段受限,才成就了几年前信贷类银信合作。但即使在目前信贷类银信合作受限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仍在为信托行业带来实惠,为什么银行理财资金仍然可以成为支撑信托行业规模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为什么私人银行在很多地方要借助信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分业经营格局下银行的业务手段受到限制,这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信贷类银信合作受限后,“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为什么还能够成为信托规模发展支撑的三大要素之一。事实上,只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还在,这种制度红利就会存在,这种红利对于信托资产的规模是一种保障,而这种保障能为信托行业的规模带来多大的增长,则取决于银行与信托在合作上的创新力度。
其次是与制度有时并存的先发优势。在分业经营环境下,信托的制度优势凸显,因此也成为了包括银行、私募、基金等机构最好的合作对象。虽然随着证监会对券商、基金进入资产管理行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这种制度优势在不断被弱化,但是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先发优势也在同时发挥作用。虽然从目前还很难从经验、团队建设等方面看到这种先发优势,但是正是因为5年以来信托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信托在资产管理行业占据着更大的市场,没有像银行那样强大的资金、渠道和项目实力,其他行业至少在短时间内很难与信托抗衡,因此这也决定了信托的规模即使增速将减缓,但还是会增长。
再次是刚性兑付所培育的投资人群体对于信托规模的增长是一个重要保障。关于刚性兑付,行业内一直有不同说法,也一直没有见诸文字的文件要求。周小明在他的文章中也明确表示,在信托产品的制度安排上,根本不存在“刚性兑付”。但事实上,对于信托公司,在监管上的确有“谁出了兑付风险就停谁的业务”的要求。无论刚性兑付怎么样,这些年,在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托产品没出现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是事实,这一事实也正是信托产品能够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原因。如果信托公司能够扛过这一轮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兑付风险,保持这一记录,则信托产品对于投资人的粘性会更进一步增强。这也是保证信托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能否保住不出现兑付风险,所保的应该是信托公司的声誉,更是信托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信托也是管理风险的金融机构,从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开始风险就已经存在。因此逻辑上,随着信托规模的扩大,风险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更多地积聚。在外部环境上,因为制度红利尤在,以及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市场的先发优势,至少在短时间内还可以保证行业规模的增长。但从内因上看,信托公司能否有能力管住风险则是关键。事实上,从近来所暴露出的房地产和矿产等信托产品风险看,在前一轮信托资产的高速增长中,的确存在尽职调查不尽职,风险管控松懈的现象。一方面,这些已经暴露出的风险在提示信托公司,应最大限度地通过尽职调查将风险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信托行业能否扛过这一轮危机,目前所能依靠的只能是风险化解能力了。这也是保住信托公司和信托行业的声誉,保证行业规模增长的一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