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尽管信贷增加不多,但信托贷款增加2024亿元,较上月多增近10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也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的较高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强,传统的银行贷款在信贷体系中的占比将会继续下降,而以信托为代表的新型信贷占比则会继续提升。
刚刚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9月新增贷款创下年内第二低位。不过,业内很多专家认为,9月新增贷款虽较上月有所降低,但总体平稳。值得关注的是,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出现较快增长,金融脱媒趋势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32亿元,较上月少增807亿元,同比多增1532亿元。
“9月的信贷增长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来自信贷额度的约束以及监管部门对于类信贷业务的规范要求。”兴业证券金融分析师认为。
市场近期传言,有关管理部门暂停了部分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这可能对9月新增信贷规模有一定影响。业内专家解释,由于七八月份新增信贷已经不低,因此有关管理部门对9月新增贷款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这从当月票据融资下降、银行通过压票据来腾挪一般贷款规模可以看出。亦有市场消息人士透露,9月底部分银行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导致部分9月份的项目和放款计划挪到10月份,造成9月份信贷投放低于预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若以剔除票据的一般性贷款来衡量,9月一般性贷款增加8401亿元,较上月多增2676亿元。事实上,若按全年新增贷款8万多亿元、按二季度新增贷款占比20%来计算,9月新增贷款属平稳,并不低。”
今年以来“短多长少”的新增信贷结构在9月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数据显示,9月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1277亿元,较上月略多,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从上月的17%上升到20%;新增对公短期贷款3545亿元,较上月多增2044亿元;票据融资大幅减少2169亿元,时隔10个月之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鄂永健认为,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表明近期项目审批加速对信贷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拉动作用有所体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国家发改委今年至少有26个地方城市地铁项目和轨道交通项目通过审批,投资规模超过7007亿元。
住户中长期贷款继续平稳增长源于住房市场持续回暖的拉动作用。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令人惊诧的回暖”,不同于广泛预期的大量空置房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去消化的情况,很多大城市库存水平开始下降,大型开发商已经开始拿地,银行开发贷款状况持续好转。数据亦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房屋销量在经历了8个多月的同比负增长后,开始触底反弹至正增长。
不过,鄂永健认为,由于票据融资锐减所腾挪出的贷款额度主要被对公短期贷款所占用,“短多长少”格局并未明显改善。此外,9月未贴现的承兑汇票从上月的负增长迅速扩大到2163亿元,极有可能是受银行压缩票据融资、减少票据贴现所致。
尽管信贷增加不多,但信托贷款增加2024亿元,较上月多增近10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也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的较高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强,传统的银行贷款在信贷体系中的占比将会继续下降,而以信托为代表的新型信贷占比则会继续提升。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信托贷款增加7015亿元,同比多增6176亿元。从结构看,前三季度信贷总额中信托贷款占比6%,同比高5.1个百分点。
随着季末银行加大存款吸收力度、大量理财资金转为一般性存款,9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1.65万亿元,较上月多增11456亿元。从结构上看,当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805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1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则季节性下降了3700亿元。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存款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力度以及经济活跃程度的回升。
对于备受关注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鄂永健认为,鉴于9月M2增速已在目标之上,且在外围流动性宽松格局下,未来资本可能加大流入力度、外汇占款可能有一定程度回升,必要性已有所下降。但考虑到外汇占款增量难有大幅度回升、市场流动性仍处在“紧平衡”的状态,年内也不排除小幅下调1次,下调0.5个百分点的可能。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未来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和楼市有所回暖对信贷需求拉动作用的逐步显现,银行信贷供应能力将较强。不过,考虑到政策不会大幅放松、高杠杆率限制企业借贷能力以及银行控制信贷资产质量等因素的限制,未来信贷增量将会较为平稳。
“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恢复增长,信贷结构趋于改善,预计全年新增贷款8.2万亿~8.5万亿元。”鄂永健预测。